
帽子不管在西方還是東方世界的歷史裡,都佔有重要的象徵意義。西方的頭飾在隱含了權力及榮譽關係,中華文化的「冠」也與各種儀式相互牽扯;而今的帽子也常用於區別各種職業,其中大部分人都歷經過的就是畢業典禮的儀式啦~


中古世紀時,教廷頒布法令,要求人們必須將頭髮遮蓋起來,於是看起來簡單、無聊的帽型便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。直至十七世紀時帽子開始成為辨識階級與權利的象徵:公民配戴暗色系的帽子,黃色帽子代表破產的人,囚犯只能戴紙帽子,國王則戴金黃冠等等⋯⋯

最廣為人知的帽子控就是路易十六的妻子——瑪麗安東尼 (Marie Antoinette);而當時對於神的崇拜,社會相信只要頭髮越高,便能越靠近神,使得法國掀起一陣高髮髻的潮流,貴族們也紛紛開始在頭上『大作文章』,而先前提到,十六世紀時,帽子除了是身份與階級的表徵外,同時也會作為婦女傳遞政治意涵或表達立場的工具,瑪麗安東尼作為一國之后與時尚教母,她的所穿戴各種飾品與風格的影響力當然也不容小覷。在她頭上,任何裝飾都顯得異常合理,旋轉木馬和船都可以在她頭上找到,更別提鑽石、羽毛等這類最基本的造型,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浮誇造型就是頭頂著一艘軍艦。



這艘軍艦不僅僅是頭上的裝飾物,更是1778年法國參與美國獨立戰爭象徵,這艘支持北美殖民地的少女號是與英國發生海戰勝利時的宣示。而瑪麗安東尼所引起的高髮髻熱潮,『拋頭露面』的結果,為女權低落的法國社會增添色彩,支持著女性追求美好事物的權力。然而也因為當時法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期,大量的軍事支出漸漸掏空國之根本,瑪麗安東尼鋪張奢靡的生活,自然而然也被推向風口浪尖上,間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,最終與路易十六一起走向斷頭台。

二戰之後,由於物資的困乏,帽子也漸漸歸回樸素;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,帽子藝術也更走向多元與自由,不再是標誌著階級身份的象徵,成為女性的時尚配件,從原本只有貴族階級才能配戴帽子的規則,開放到人人都可以帶各種有趣帽子。
想到巴黎,一定都會想到歷史照片裡那些巴黎女人頭都頂著神秘又經典的帽子,然後手上再配根菸的模樣。小編認為,比起服裝,帽子更具戲劇性與端莊感,而手工帽在巴黎作為一種傳統,曾經象徵地位權貴的標籤已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復古優雅的時尚態度。
二十成人,士冠,庶人巾。


Beret 貝雷帽
起源於古希臘羅馬,而後貝雷帽傳至法國,Beret是來自法語,最早是法國與西班牙接壤的庇里牛斯山脈巴斯克(Basque)附近地區,牧羊人為防寒防潮所佩戴的一種頭飾。也因此配戴的人多為貧民,而畫家也是其中之一,這也是為什麼貝雷帽會成為畢卡索的標誌性產物。
1889年,法國首次將貝雷帽作為軍用頭飾。由於貝雷帽扁平便攜,在狹小空間內可保護士兵的頭髮免受油污沾染,一戰後英國人也開始作為皇家坦克兵團的軍帽。
貝雷帽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場合,是因為這個帽型幾乎各種臉型可以駕馭,寬容度非常大。


Turban 塔班巾
一般來說,看到塔班巾可能會聯想到波斯商人、穆斯林,不過塔班巾的起源眾說紛紜,而塔班巾也出現在不同古文明當中(如古印度、兩河流域和巴比倫文明等等)。嚴格來說塔班巾不是帽子,它其實是一條布而已,並主要作為包頭的工具。當代的頭巾有多種形狀與顏色。

Cloche 鐘形帽
法國設計師卡羅琳·瑞邦(Caroline Reboux)1908年設計,來自「鐘」的法語「Cloche」,常以較硬挺的毛呢材質製作而成。20世紀初鐘形帽的影響力達到高峰,1920年到1933年開始於美國盛行。包覆頭型和有著濃濃復古女人味的鐘型帽適合在帽子上做裝飾羽毛、珍珠、亮片等裝飾,都讓鍾型帽在風格上會更強調精緻、優雅的小女人氣質,在20年代甚至可從帽上的配飾得知女性的感情狀態。

未完待續,之後再來介紹更多關於帽子的小知識吧!
合作洽談:nesconceptandpress@gmail.com